流浪杀手——转移癌细胞的自白

发布时间:2019-02-19 浏览次数:125

癌症,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话题,而癌症的扩散与转移,则更是令人闻之面无血色、心惊胆战。

面对癌症劲敌,我们需要知己知彼,简单了解癌细胞的转移,才能更好地认识与面对这一“流浪杀手”。

01 癌症转移是什么?

一般来说,大部分(约90%)与癌症有关的死亡都是由于癌症转移导致的。据2013年的一篇综述报道,即便有医学手段和患者自身的天然抵抗力,全球每天仍然有约1500癌症病人因病情失控而死亡。癌细胞扩散到整个机体导致病情失控的过程,即为癌细胞转移。

癌细胞是由我们身体的普通细胞变异而成。通常情况下,正常的细胞都喜欢原地抱团生长,而癌细胞就像是不听话的少年,喜欢搭乘循环(血液)系统淋巴系统的顺风车任性地离家出走。一旦一些癌细胞从原发肿瘤主体上脱离,并沿着血液和淋巴系统找到适合自己“生根发芽”的“新家”,它们就会在那些远离原发病灶的器官和组织安营扎寨, 形成新的肿瘤。

针对这一现象,英国医生Stephen Paget于1889年提出了“种子与土壤”的假设:他认为癌细胞转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——流浪的癌细胞像是“种子”,需要找到“肥沃的土壤”,即继发性肿瘤的器官内适合癌细胞生存的微环境,才能“茁壮成长”。 

基于“种子与土壤”假设,在2016年发表于《自然》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,科学家们提出:癌细胞通过一种叫外排体 (又称外泌体,exosomes)的囊泡来携带它们需要的蛋白质和遗传物质。

外排体如同侦查小分队一般,先行到达作为“土壤”的新器官,通过触发身体炎症、自身免疫反应和促使血管形成等途径将自己融入新器官,为即将到达的“种子”癌细胞提供快速增殖的最优环境。

外排体身上有各种整联蛋白(integrins),它们可以给外排体贴上标签,以便癌细胞到了新的寄宿器官的时候能与那里的“门卫”对上暗号并顺利融合。

常见的吃里扒外的“门卫”有:肺部成纤维细胞(fibroblast)、上皮细胞(epithelial cell)、肝部巨噬细胞(Kupffer cell)及脑内皮细胞(brain endothelial cell)等。

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癌症转移情况,叫做种植性转移,即癌细胞能穿透腹膜、胸膜、心包膜或蛛网膜下腔空间而入侵体腔而发生癌症转移。

因此,打断癌细胞与“叛徒门卫”的交流、阻断特异性癌细胞(或者特异外排体)与被寄宿器官良性细胞的融合,将是未来极有前景的癌症转移治疗方案之一。

 

02 哪些部位容易发生癌症转移?

要回答这个问题,先来看一组数据,见表1。

表1 常见儿童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部位(红字为最为常见的转移部位)

显而易见,虽然肿瘤种类各异,但转移路径却极其相似,无论是血液瘤还是实体瘤都容易发生肝脏和肺部转移。所以如果患者身上肝脏或肺部有阴影,并不意味着其患有肝癌或肺癌,医生往往需要通过病理检测才能确认肿瘤的类型。

03 如何应对?

一句话总结:早治疗,精准检查,多预防,达到在癌细胞出逃前就将其扼杀的效果。

早治疗——对原发肿瘤进行有效的治疗要趁早,及时阻断和抑制癌症的转移过程,孤立和限制其生长,将癌细胞就地正法。

精准检查——制定更有效的,预测性更好的诊断标准。

多预防——如原发肿瘤治疗结束后,持续进行高解析度的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,采用更有效的病理推测方法,如生物标记物检测、肿瘤形态和生理学(淋巴结增大,浸润和病人生理状况)。

信息来源:向日葵前沿